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怀念旧版

首页 私法动态 私法名家 私法研究 私法讲坛 私法茶座 私法书架 私法课堂

>   法边走笔   >   老年人最关心的法律问题解读

老年人最关心的法律问题解读


发布时间:2016年4月12日 点击次数:6320

    Q1:儿女不养老,老人该怎么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第十九条 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Q2:干涉老人再婚系违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的生活。赡养人的赡养义务不因老年人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消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相关规定,只要符合结婚条件,老人再婚是合法行为,应受法律保护,子女若以种种理由强加干涉,违反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十条:夫妻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再婚的,有权处分所继承的财产,任何人不得干涉。
 
    建议:签署婚前协议提前商量好财产的归属;再婚前跟子女充分沟通;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婚姻登记。
 
    Q3:擅用老人存款系违法
 
    子女侵占老人财产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借用为名行占有之实。另一种是“从挪为己用演变成占为己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Q4:赠房之后还能反悔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赠予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予的合同,经过公证的赠予合同赠予人不可以在赠予财产转移之前撤销,除非存在法律规定的可撤销情形:
(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特别注意: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Q5:怎么订立合法有效的遗嘱?
 
    一是遗嘱人必须具有遗嘱能力。《民法通则》规定,18周岁以上以及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精神健全的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亦即具有遗嘱能力。
 
    二是遗嘱必须是遗嘱人真实意思的表示。最终由遗嘱表现出来的内容与立遗嘱人内心关于财产及相关事务处分的想法相一致。
 
    三是遗嘱的内容必须合法。如果遗嘱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或者根本不符合法律规定,则是无效遗嘱。如果遗嘱的内容部分有效、部分无效,则应按有效的部分进行财产分割。
 
    四是遗嘱必须符合法定形式。《继承法》规定可以采用公证、自书、代书、录音、口头5种形式之一订立遗嘱,其中采用公证遗嘱最为稳妥。
 
    Q7:老年人与家庭成员因赡养、扶养财产发生纠纷,依法应该怎样处理?
 
    (1)坚持家庭内部共同协商解决
    (2)请求有关组织、单位调解处理。如果内部协商达不成协议,老年人依法有权请求家庭成员所在工作单位组织或村委会、居委会、乡政府进行非诉讼调解处理
    (3)向人民法院起诉,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4)老年人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因追索赡养费、扶养费,生活困难的,依法有权申请先予执行
 
    Q8:老年人怎样申请法律援助?
 
    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应当提交下列证件、证明材料:(一)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二)经济困难的证明;(三)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申请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填写申请表或口头申请。
 
    Q9:赡养老人,徒法不足自行
 
    百善孝为先。望着父母佝偻的背影,作为儿女该扪心自问:这辈子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
 
    道德标准上升为法律规范,折射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现实无奈。“常回家看看”入法,是一种警醒与呼吁,旨在唤起人们对亲情的重视,初衷不是强制而是希望,目的不是惩罚而是引导。法律与道德的交集,体现着发的善意,有助于促进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作用。
 
    徒法不足自行。仅靠一部粗线条的法律,远不足以抚平空巢化带来的“情感空洞”,它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来源:民法学茶座

版权声明: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直接与我们联系。

责任编辑:陈珂然

上一条: 呼格吉勒图墓志铭

下一条: 很“酷”的梁慧星老师

版权所有:中国私法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中国私法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7-8838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