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怀念旧版

首页 私法动态 私法名家 私法研究 私法讲坛 私法茶座 私法书架 私法课堂

>   名家推荐   >   法学:学术成就与社会贡献并进

法学:学术成就与社会贡献并进


发布时间:2013年1月15日 吴汉东 点击次数:5270

中国的法治事业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学研究者在深入解读国情、积极探索我国法治建设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

  

  过去十年,我国法学研究在国际化和本土化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与西方法学思潮的交流和碰撞中,法学研究已经从单纯的借鉴和移植走向自立和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障。中国的法治事业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学研究者在深入解读国情、积极探索我国法治建设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

  

  第一,为贯彻中国特色法治理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新世纪以来,中国法学研究超越了对西方法学理论、法律制度和研究方法的引进和学习,在借鉴、吸收古今中外人类法律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思想,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矗

  

  十年中,法学界开始从中国法治社会中的具体问题出发,在构建基于中国发展阶段和现实的法律价值体系的同时,还探寻适合中国语境和文化背景的法律解释和适用方法。在此基础上,法学研究实现了多层次协同发展,既构建了立足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法学体系,也完善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法律解释学。在理论法层面,实现了理论法学与部门法学的结合,各类部门法法理学和法哲学研究开始兴起;在部门法层面,实现了法律解释方法的完善,经济法、商法、环境法等部门法研究领域的方法论意识开始全面形成,并逐步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方法论体系。

  

  第二,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科学的智力支持。

  

  过去十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关键十年,我国立法进程明显加快,司法改革逐步推进。在此背景下,法学研究也从传统的法学概念和体系引进,逐步转型为对我国法治进程中新问题的系统思考,为我国立法、司法和执法实践提供理论解释,实现了针对中国现象和中国问题的法学理论创新。

  

  在公法领域,中国人权理论研究的丰富,为人权和法治进入宪法提供了理论前提,使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尊重和保障人的权利成为我国新世纪立法的亮点。对公民程序性权利研究的日趋重视,为进一步保障国家机关依法办事和程序正义提供了理论支持,并最终体现在《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的出台和《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修改上。

  

  在私法领域,民法上诸多结合中国问题的理论创新,为我国《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的出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不但使得对公民合法财产和私权的保护有法可依,更为世界民事立法提供了新的范式。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从“逼我所用”到“为我所用”的修法理念更新,彰显了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法学理论的成熟。

  

  可以说,2011年宣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凝聚了我国法学研究成果的精华。

  

  第三,为构建中国制度文明软实力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成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西方国家在国际各领域争端规则制定和国际秩序构建上对我国法治环境提出了挑战。

  

  在此背景下,我国新世纪法学研究更多地从全球视野出发,深入把握全球化时代国际和各国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合理吸收先进的法律理念和制度,建立国际化的法律制度环境,探求符合自身前进规律的发展路径,应对西方国家利用其法治话语体系和价值观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攻击,为我国参与全球化政治经济合作打下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坚持中国特色法治理念不动摇的基础上,积极反思国际法律和规则对我国的影响,积极推出中国法学研究的理论和制度成果,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制度规则的设计和制定过程,充分发挥法治“软实力”的作用,借助法律手段有效解决国际争端和地区问题。

  

  展望未来,法学研究应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扎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想,取得新成果,充分发挥法学研究作为法治建设智力支持的功能,致力于总结出一批真正富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法学研究成果,努力向世界展示中国法学的理论贡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9日第377期

版权声明: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直接与我们联系。

责任编辑:唐守东

上一条: 法学家:法律的良心

下一条: 开启中国思想史上的法学知识轴心时代

版权所有:中国私法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中国私法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7-88386157